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为何海参不在列?
疫情发生以来,滥食野生动物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重大隐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大,“野味产业”却规模庞大,国内近日终于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
其中一条关于水产的制度和海参息息相关
除了文中提到的渔业是重要的生产方式外,从海产品的原生角度来看它的安全性如何呢?
不论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人畜共患的疾病如疯牛病、口蹄疫、猴天花,还是近年来流行的SARS、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其宿主多数是来至陆生动物(牲畜或野生动物)。目前已被发现的人畜共患病超过300多种,最常见的就有几十种,如炭疽病、鼻疽病、猪丹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疯牛病等;寄生虫病主要有囊虫病、旋毛虫病、蛔虫病等。
这些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的疫病的宿主均来自陆生动物而非水产养殖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生存环境共异性。人与陆生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很多共性,都是生活在陆地上,有着相似的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地理环境。相同的生存环境所面临和接触的病原体也存在很多共性和相似性;而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是完全生活在水中,与人类不存在共同的生活圈,不同的生存环境,所面临的病原体种类、致病性、传染性也存在很大差异性,这样就大大减少人类与水产养殖动物相同重大疫病发生和感染可能性。
其次,病原体传播媒介共异性。人与陆生动物均生活在陆地上,都是通过肺呼吸空气来获得氧气,这样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就存在疾病传染、交叉感染的途径和可能,如可以通过空气、飞沫、粪便、皮肤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染性疾病传播;
同时,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使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地理距离缩小到能互相传播疾病的范围,加快了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机率;人类大量捕抓、吃食野生动物,也大大提高人类与野生动物接触机会,大大提高交叉感染风险,加快病原体的传播和疾病发生。而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水中,从水中获得呼吸所需的氧气,水产养殖动物与人类存在一道天然的、安全的气水保护屏障,以上存在人与陆生动物之间可以通过空气、飞沫、粪便的等疾病传染途径被有效的切断。相应的人与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交叉传染可能性也就大幅降低。
最后,免疫系统高低差异性。人的免疫系统要比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系统进化的更高级、更复杂、疾病免疫及防御能力更强,而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系统相比人与陆生动物要低级很多,甚至有些水产动物(如甲壳动物)还处于初级的非特异性免疫阶段,免疫及疾病防御能力相对弱很多;相反,陆生动物的免疫系统进化程度、复杂程度、免疫防御能力与人类免疫系统相近,其免疫器官、免疫机制与人类存在很多相似性,不但极可能造成同等致命性的危害,还存在很高的交叉感染可能性。
水产养殖动物对人类在重大疫病共患和传播上具有极高安全性,同时还为人类带来诸多好处。水产品含丰富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胆固醇、低脂肪等高价值,高品质的营养物质,多吃水产品有助大脑发育、降血压、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与疾病防御力等诸多好处。因此,多吃水产品不仅安全,而且有助于增强体质,抵抗疾病传染。(本节转自拜耳水产Aqua)